(资料图)

记者自市“四水同治”办公室获悉, 在日前进行的全省“四水同治”年度考核中,我市再次获得优秀等次,这是我市连续4年获得优秀等次。

近年来,我市水利等部门把水资源承载支撑能力作为刚性约束,抢抓治水兴水政策机遇,整合资源配置,坚持调治发力,突出多源互补,强化多元投融,绘就了“河畅、水清、岸绿、景美”新画卷,实现了城市“颜值”更高、“气质”更优、市民幸福感更强。

下活“节”“用”两手棋。突出节水优先、节用并重,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提升、水系互联互通为重点,强化水资源统筹利用。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,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,成功创建省级节水型城市,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创建率达到100%。坚持三级联动,强化基础设施,全力攻克工程战线长、建设任务重、跨越县区多、征迁工作量大、技术要求高等难题,建成农村供水“四化”工程,实现了从“有水喝”到“喝好水”,在全国率先实现丹江水全域覆盖。建成9个大中型引黄灌区,全市引黄供水受益面积达2019平方公里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21万亩、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区107.8万亩,亩均节水率24.3%。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7.5立方米,万元GDP用水量降至52.2立方米。

写好“水”“绿”大文章。突出保护为主、林水一体,大力开展以河道治理、林网湿地建设、地下水压采为重点的水生态治理,全力打造水清岸绿的水生态体系。以森林城市建设为载体,努力做好“以绿荫城”“以水润城”大文章,建设形成黄河、金堤河、马颊河、引黄入冀补淀“四大生态走廊”,实施廊道绿化1200余公里,绿化面积约15万亩。扎实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及国土绿化行动,增点扩面建成森林公园15处、各级森林乡村500余个,打造省级森林特色小镇18个,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.5%。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3处、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1处、省级湿地公园3处,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64.4%。

打好“河”“渠”治理战。突出统筹施策、标本兼顾,以河湖“清四乱”、农村坑塘整治、碧水工程建设为重点,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。聚焦黄河、金堤河、马颊河、濮清南干渠综合治理,累计投资50余亿元,实施水系连通、引水补源、清洁河流等重点工程58个,升级改造19座雨污水泵站,连通水系180公里。整治顽瘴痼疾,黑臭水体治理动态清零,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摸底排查,分级分类建立清单,实施“一口一策”专项整治。零容忍、出重拳,坚决打赢河流“清四乱”歼灭战,清理河湖“四乱”问题411个,拆除黄河滩区砖瓦窑厂26个,8个国(省)控断面稳定达标。

建立健全“河长+警长”“河长+检察长”工作模式,创新实施“三单两函一令一报告”工作法,确保巡河护河实现常态化、制度化、长效化。

筑牢“防”“备”安全网。突出安澜守底、调治结合,以病险水闸除险加固、防汛抗旱能力建设为重点,提高应对水灾害能力。大力实施金堤河、马颊河等河道综合治理,进行断面扩挖、清淤疏浚、堤防整修,除险加固节制闸、防洪排涝闸5座,安全下泄2000余万立方米洪涝水。连续两年实施冬春水利建设集中行动,打通河渠堵点,畅通排涝体系,累计清淤沟渠1669条4293千米,清淤土方2300万立方米,完成投资2.16亿元。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清理整治,66处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全部整改完毕;351处水毁工程全面完成修复任务,其中我市列入省灾后恢复重建的58个项目提前完成建设任务,确保了河势稳定和泄洪畅通。实施雨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,打通断头管、梗阻点。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联动扁平化指挥体系,制订完善城区雨水分流方案和应急预案,统筹调度境内河道排水,成功应对了黄河、金堤河、卫河同时来水的历史罕见汛情险情。记者 樊欣欣

责任编辑:刘循源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