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·段宏刚

整个19世纪,法国绘画圈非常重视圈子,一个画家能否选好适合自己发展的圈子,直接关系着个人的艺术命运。同时,一个新圈子的画家,喜欢对一个或数个旧圈子画家的优秀艺术风格进行传承和发展,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艺术上的创新。

19世纪前期,一群年轻画家厌倦了都市生活,向往亲近自然、回归自然的生活,于是,他们相约来到巴黎以南30公里处枫丹白露森林的小山村——巴比松,沐浴在大自然里清新的空气和芬芳的泥土中,用画笔虔诚地描绘这里的风土人情和自然美景,最终,形成了著名的“巴比松画派”,主要成员有卢梭,柯罗,米勒等人。


【资料图】

查看大图

跟以往画家画画不同的是,巴比松派画家对西方绘画传统的历史题材和宗教题材并不感冒,他们喜欢到户外写生,面对大自然加强自己的现场感受,然后将画稿带回画室,依靠主观印象来完成,喜欢给作品里融入纯净的自然风格,以及极致的光线气氛。巴比松画家这种忠于表现自然环境的创作手法,直接影响到后来的“印象派”画家,因此,巴比松画派被看作是印象派的前身,也被看作是绘画上的“自然主义”。

印象派真正发展起来已经到了19世纪中后期,在艺术理念上遵循四个要求:延续巴比松画派重视写生和自然风格的理念,传承文艺复兴以来“再现性”的绘画传统,发扬巴洛克风格善于表现生命激情的做法,延伸现实主义的视觉实验。

查看大图

通俗来讲,印象派倡导画家用主观的颜色来描绘客观的事物,对阳光照射在万物上,所产生的惊鸿一瞥的光色效果十分迷恋,追求用主观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,喜欢在画面中呈现光怪陆离的光影效果和色彩世界,热衷于给画面中制造绚丽、梦幻、迷离、朦胧的光色感受。

把画家本人亲眼所见的实际感受色彩形式传达给观众,就是印象派的终极艺术目的。

说起来,印象派跟中国画大写意在创作理念上有不少相似的地方,比如,都把“写心”看作第一追求,对主观感受很在意,追求神似,对造型和细节并不看重。实际上,印象派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许多东方绘画的创作技法,尤其对日本浮世绘的线条造型、平涂色彩、散点透视、平面构成等技巧,大胆借鉴和吸收,最终丰富了印象派的表现手法。

查看大图

印象派的起源跟莫奈(1840年——1926年)有关,他是一位嗜画如命的人,随身携带着画夹和画笔,随时随地准备着画画。1862年的某天早晨,他步行着去法国第二大港口城市勒·阿弗尔港散步,来到港口,看到阳光照射在港口的水面上,色泽瑰丽,如梦如幻。

莫奈被这个场景强烈震撼,于是,他即刻取下画画工具,要把这一瞬间的美丽景象留存下来。随着朝阳的不断升高,如梦如幻的光色景象会越来越暗淡,时间不允许他画出细节,只能依靠粗枝大叶的笔法把自己瞬间的感觉描绘出来。

作品创作完成后,他给作品起名《日出·印象》,并于1863年送到“沙龙”去展览。学院派画家看到作品后拒绝他参展,他们讥笑这幅作品很失败,要造型没造型,要构图没构图,连色彩都那样粗糙和散乱,完全是下巴里人的画法。

查看大图

面对学院派的冷嘲热讽,莫奈坚信自己的艺术理念:根据太阳光谱呈现出来的赤、橙、黄、绿、青、蓝、紫七种颜色,去刻画主观感受对自然万物的瞬间印象,试图捕捉瞬息万变的大自然,把色彩美和光影美如实地展现出来。

学院派是文艺复兴期间从意大利形成的产物,要求画家严格遵循官方美术机构制定的艺术标准来创作,在构图上要求平衡,造型上要求准确,题材上要求高贵,色彩上要求和谐,理念上要求理性,在创作内容上还不曾摆脱文学的影响。每一个时期,都有一个画派会受到官方美术的支持,那个受支持的画派就是学院派。

从18世纪以来,随着“洛可可”艺术风格在巴黎崛起,法国成功取代意大利成为欧洲的艺术中心,受法国官方支持的学院派主导了画坛的审美取向。

查看大图

18世纪代表学院派风格的是“洛可可”,而到了19世纪,“新古典主义”无疑成为学院派的主流。学院派画家大多毕业于皇家美术学院,精通人体解剖,具有深厚的素描基础,造型准确,画风富丽堂皇,严谨细腻,在法国贵族阶层有非常好的口碑。

官方每年会为学院派画家举办展览,在办展时,会邀请许多附庸风雅的贵族来参观,顺便把画作销售一空。画家赚到了钱,贵族得到了藏品,完全是皆大欢喜的事情。官方为学院派画家举办画展的做法,在后来形成了一个专用名词,叫作“沙龙”,再后来,沙龙成为高规格艺术活动的代名词,在贵族阶层和学院派画家之间大受欢迎,许多艺术家以参加沙龙而引以为豪。

不是学院派圈子的画家,要想参加学院派画展,几乎没有可能。但是,处处碰壁的莫奈就想跟学院派掰掰手腕,在他看来,固步自封的学院派如同没落的贵族,没有一点生机活力,学院派的画法必将成为过去,他的这种画法在将来一定会得到美术评论家的认可,在将来,学院派不是被他这种画法取代,就是被其他画法取代。

查看大图

然而,依靠单打独斗,莫奈是无法撼动学院派的。

于是,从1874年开始,莫奈把那些跟他一样长期被学院派拒绝的其他失意者,如,马奈、雷诺阿、德加、毕沙罗、西斯莱、巴齐耶等31人组织起来,他们自筹经费,在巴黎接二连三地举办小规模展览。他们不仅要向学院派挑战,还要向美术评论家证明,他们也能画画。

随着展览的推广,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印象派的价值。观者才明白,要想欣赏印象派油画的魅力,不能像欣赏学院派油画那样眼睛凑到跟前观看细节,而是必须后退几米,去感受各种色块相互交织和碰撞后迸发出来的韵律,这些瑰丽的色彩会让画面在瞬间活跃起来。

现实情况是,如果近距离欣赏印象派油画,会看到不同色彩和不同圆点相互交织,给观者感觉很凌乱。但是,拉开距离从远处欣赏时,这些色点就会像七色光那样汇聚成一个整体,立马会感受到光的感觉,有一种神奇效果弥漫在作品里。

查看大图

实际上,欣赏印象派油画,跟欣赏中国山水画,尤其焦墨山水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近看一团乱麻,远看层次分明、井然有序,有很强的视觉震撼力。

然而,印象派油画发展到后期,过于专注自然外光的再现,作品的主题无意中被弱化了,变成了一种本末倒置的“形式主义”。

同属于印象派圈子的塞尚(1839年——1906年)、梵高(1853年——1890年)、高更(1848年——1903年)三位画家,最先察觉到印象派走到了穷途末路,于是,他们从不同层面对印象派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变法。他们在编法上取得的创作模式和艺术成果,被冠以“后印象派”。

总体来讲,后印象派在创作时先入为主,完全抛弃了印象派遵循自然主义的创作态度,强调画家要在作品里表现主观情感与内心世界,不再像印象派那样迷恋色彩的外在形式,即追求自然外光和缤纷色彩在画面上产生的真实感觉,喜欢给色彩中灌注强烈的主观情愫,充分探索绘画色彩语言的表现张力,强化色彩的抒情作用。

查看大图

后印象派画家的探索形式,直接改变了西方绘画中长期把“摹仿论”和再现客观当作不可动摇的艺术根基,将西方绘画引向一个纯粹的表现世界,为西方绘画走向现代艺术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,因此,后印象派被看作是西方绘画走向现代美术潮流的先锋,在美术史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,艺术地位极高。

细分到每个人,塞尚、梵高、高更三人的探索方向有所不同。

塞尚对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颇有研究,喜欢以几何形体的块面来塑造形象的体积感、厚重感和崇高感,注重展现物象内在结构的稳定性,所以,我们能看到,塞尚的任何作品,不论是肖像、风景还是静物,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形式感和稳定感,以及极简主义的几何化效果,后来的立体主义、抽象主义和构成主义,从塞尚的作品里大受启发,尤其立体派大师毕加索,从塞尚的作品里受益匪浅。

查看大图

凡高的作品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,色彩浓烈,笔触奔放,喜欢使用具有流动感的线条来展现个人强烈的艺术个性,这完全得益于他从浮世绘,乃至中国大写意画里受到启发,他的油画完全是东西方绘画合璧的产物,他一生都在探索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张力和装饰趣味。梵高的艺术探索,直接启发了马蒂斯、埃贡席勒、蒙克等大师的创作思维,对野兽主义和表现主义等流派的产生,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。

高更主张在画画时凭借原始记忆和生命体验来作画,画面形式更加平面化,专注于在画中表现神秘的、抽象的、形而上的艺术趣味,这些趣味跟现实生活若即若离,给观者无限遐想。后来的达利和超现实主义等流派,正是深化更高的艺术理念后,创造了另一个高峰。

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,印象派是通过展现瞬息万变的光色效果,来表现眼睛看到的客观世界。后印象派则是给色彩赋予主观感受,通过色彩形式来挖掘人类共有的情感规律和精神诉求。

推荐内容